新闻资讯
央视镜头揭秘:泽攸科技这项技术,让人类首次看清雪花的 “童年”
来源:本站 最后更新:2025-08-01 作者:佚名 浏览:8次

零下 170℃的 “抓拍”:雪花诞生的第一瞬间

纪录片中,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的科学家们做了一个大胆的实验:在零下 170℃的极端低温环境中,让气态的水瞬间凝结成冰晶。这个过程快得像闪电,稍有偏差就会错过雪花形成的关键瞬间。

这时候,泽攸科技的原位冷冻样品杆成了 “神助攻”。它像一个精准的 “微观温控舱”,稳稳托住样品衬底,让扫描电镜得以捕捉到人类从未见过的画面:雪花刚出生时,竟然是 “混搭风”—— 立方冰和六角冰同时存在!

更令人惊讶的是,雪花的 “童年” 还有一段 “变形记”:最初是无定形的冰晶,慢慢长成纯相的单晶立方体,最后才逐渐舒展成我们熟悉的六角形态。这可是人类第一次看清雪花形成初期的 “本真模样”,而央视镜头记录下的这一幕,背后正是原位冷冻技术的硬核支撑。

零下 153℃的 “魔法”:冰面为什么这么滑?

冰面的顺滑感,也藏着微观世界的秘密。当科学家把目光投向冰面,泽攸科技的原位冷冻样品杆又一次展现了实力 —— 它能在低至零下 153℃的环境中,稳定维持超低温状态,让电镜清晰观测到分子层面的变化。

结果发现,冰面的 “滑” 竟然源于一种 “预融化” 现象:哪怕在零下 153℃,冰的表面已经开始悄悄 “融化” 了。先是表面的超结构变得无序,慢慢形成一层极薄的液态水膜。这层肉眼看不见的水膜,就像给冰面涂了一层 “润滑油”,让冰上运动变得顺畅自如。

这个发现彻底颠覆了我们的认知:原来冰的顺滑,不是因为冰本身 “软”,而是表面早已藏着一层 “隐形水膜”。

不止于 “美”:技术如何连接微观与宏观?

泽攸科技的原位冷冻样品杆之所以能担此重任,关键在于它解决了两个核心难题:超低温环境的稳定维持和快速过程的精准捕捉。无论是雪花形成的毫秒级变化,还是极低温下冰面的细微消融,它都能像一个 “微观导演”,让电镜镜头对准最关键的瞬间。

而这些发现,远不止满足好奇心那么简单。了解雪花的形成机制,能帮助我们更精准地预测降水;破解冰面 “预融化” 的秘密,可能会为新型润滑剂、防结冰材料的研发提供新思路。

从雪花的六角奥秘到冰面的滑动之谜,《科学之美》用镜头告诉我们:微观世界里藏着解读宏观现象的钥匙。而泽攸科技的原位冷冻技术,就像一把精准的 “钥匙扣”,让科学家能稳稳握住这把钥匙,揭开冰雪中藏了亿万年的密码。下次再看到雪花飘落,你或许会想起:在零下 170℃的微观世界里,有一群中国科学家和他们的 “神器”,正为我们读懂自然之美而努力。

- 关注微信公众号 -

版权所有:北京仪光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:京ICP备2021017793号